无障碍浏览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体育新闻 > 地方新闻

广州:推惠民新举 建体育名城

手机点一点 球场到身边

发布日期:2019-07-27来源:广州日报作者:孙嘉晖字体:[  ]背景颜色:

  公元前214年,以番禺为郡治,在今仓边路附近修筑番禺城,史称任嚣城,这也是广州城市建设的起点,迄今已经2233年历史。历经风雨洗礼、时代变迁,历史赋予了广州城诸多特点和使命,如今,广州旗帜鲜明地提出建设“国际体育名城”,倡导“全民健身,全民健康”,不断加大体育惠民的力度,建造一座“运动之城”“健康之城”。面对城区空间狭窄、体育设施不足、场租价格不够亲民等问题,广州市体育局党组进行深入调研,积极制定应对方案,通过打造“群体通”平台,整合线上线下资源,实现体育场馆资源的优化配置,让老场馆焕发新活力,让体育科技惠民走进社区,让市民真正享受到体育惠民的“实惠”;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立行立改解决疑难问题,提升公共体育场所便民服务水平,实现群众体育、竞技体育和体育产业的协调快速发展,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一)

  夯实全民健身

  增强获得感

1.jpg

  作为中国第三大城市,广州以商都闻名于世,古有“十三行”,今有“天河商圈”,高度发达的商业,就成了现代化大都市,但也给城市带来困扰:人多地少,寸土寸金,体育场馆等公共资源更显稀缺,如何让市民在物质满足之余,获得精神愉悦、身体健康,提高生活品质?

  前些年,有从事体育场馆经营的商家抱怨“生意不好做”,也有市民反映“自家周边健身场馆贵且少”。近年来,这样的局面已经大有改观。

  广州在破解这些难题的时候,一方面,通过增加投入,建设体育设施,不断提高人均占有体育场馆资源;另一方面,则通过研发推出“群体通”,打通体育惠民供需两侧,让信息变得透明对称,让资源得到优化配置,让服务不断升级,提升国际体育名城的“标准配置”。

  广州老城区寸土寸金,新建体育场馆空间有限,如何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成为体育职能部门面临的一大挑战?

  以越秀区为例,辖区面积32平方公里,户籍人口达116万,加上数十万流动人口,人口密度甚至超过日本东京,创造世界之最。

  辖区内有全民健身中心、东山体育场、二沙岛体育公园等区级体育场地,全民健身场地几乎天天爆满,人口多,需求量大,而且逐年递增,于是,越秀区通过拆除违章建筑、融体于绿等举措,推进社区、体育公园内体育设施的建设,将珠江沿岸的休闲体育设施连成一片,“十分钟健身圈”的目标基本达到。

  “以前大家都是提前到体育场馆‘抢占’场地,去晚了就没有场,非常不方便;现在可以通过群体通订场,有没有场地打开APP一目了然,”市民张武告诉记者,他平时喜欢打羽毛球和跑步、骑车,订场是一件“头疼的事情”。

  张武表示,以前总是要到很远的地方打球,因为羽毛球在广州太受欢迎了,现在小区旁边的旧厂房改造成为羽毛球场,这样就很便利,时间和资金成本大大节约。

  越来越多的社会体育场馆被纳入群体通平台,供需两旺的利好局面开始呈现。

  7月23日,广州市体育局党组在广州市全民健身中心召开新闻通气会,向与会媒体通报了“群体通”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平台近年来的应用推广成效,启动第七批社会场馆公共服务招标工作,计划在广州市范围增招60家社会体育场馆入围,吸纳新的优质场馆上线,进一步优化惠民服务场馆的质量和地理分布,更好地为周边居民提供运动场地服务。欢迎符合条件的社会体育场馆积极报名参与投标。

  据介绍,广州市体育局党组积极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并将具体要求指导工作实践,广泛听取民生民意,不断扩大社会体育场馆上“群体通”平台的范围,采取优胜劣汰的办法,让更多更好的体育资源为民所享,受到百姓的推崇,可谓紧扣主题教育,效果显著。

  如今,“群体通”推动300多家社会体育场馆上线提供优惠场地预订惠民服务,盘活了社会场馆资源,提高场馆利用率,培育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创新了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新模式,深受市民欢迎。

  据大数据统计,群体通平台惠民近3年取得飞跃式发展,累计超过1000万人次受惠,用户60%为男性,40%为女性,最受市民欢迎的运动项目为羽毛球和乒乓球。在场馆分布方面,天河区、番禺区、白云区、海珠区、荔湾区的上线场馆数量排在前5位。

  广州市体育局群众体育处提供的一组数据显示:2019年群体处大力推进公共体育设施惠民开放,持续推进市区45个公共体育场馆实行“双14”(每周不小于14小时免费、不少于14小时优惠)惠民开放。

  至2019年7月中旬,各类公共体育设施惠民时长约15万小时,受惠市民约350万人次。

  开展以社会体育指导员为主体的全民健身骨干和志愿者队伍惠民活动,免费为市民提供足球、篮球、乒乓球、羽毛球、太极拳、跑步6个项目的健身指导服务。

  今年以来,广州市体育局共组织惠民培训课程371个班次,超过16000人次享受服务。

  办好品牌赛事活动。立足广州体育文化资源,统筹组织横渡珠江、“市长杯”系列赛、户外运动节等群体品牌活动,创办“广州100”越野赛新品牌,鼓励支持各区办好区级品牌赛事活动,辐射带动群体活动向纵深发展。

  (二)

  守初心惠市民

  老场馆新活力

2.jpg

  7月24日,记者来到有着132年历史、修葺一新的沙面游泳场,孩子们正在热火朝天地进行训练,家长则在场外安静有序地等待,这样的场景早已成为新常态。不管是窗外洒满金色的阳光,还是小雨淅淅沥沥地下着,都不会影响孩子们训练的热情……

  当天,记者还走访了建成32年的天河体育中心,这里被誉为广州人开展全民健身的“圣地”,除了跑步,还有广场舞、太极拳等各式各样的体育训练活动,你可以根据喜好自由选择。据介绍,第一条健身路径正是在天河体育中心落成,从那时起,健身路径才开始如雨后春笋般在全国普及开来。

  从132年到32年,在百年历史风云的两端,我们能够真切地感受到广州人对于体育运动的热爱以及对健康生活的热爱。

  “能够在有百年历史的游泳馆健身,这种穿越时光的感觉太棒了,在其他地方很难体验到。”市民李先生告诉记者。

  徜徉在拥有百年历史的游泳馆,感受时光的变幻,是不是有种穿越古今的况味?没错,到广州沙面游泳馆畅游,你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据史料记载,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由英国领事提议、外商集资修建的沙面游泳场,是广州乃至全国第一家室内游泳场。与其毗邻的沙面网球场也是有着百年历史的“老古董”,如今仍然正常工作,为广大市民健身提供优质服务。

  今年6月17日,沙面游泳场在完成了历时近一年的文物保养维护工程后,正式向市民群众开放,青少年游泳培训班也开始全面招生。

  沙面体育俱乐部游泳教练郭洪初告诉记者,1987年六运会后,他从广东省游泳队退役后就开始从事教练员工作。这位昔日游泳健健,最好成绩是1986年全国锦标赛男子4×200米接力赛冠军。30多年来,他扎根沙面游泳场,发掘、培养了不少游泳好手,“游泳名将周嘉威就是沙面游泳场发掘、培养的,我第一次见到他的时候,他才读小学一年级,那时候我是助教,他的爆发力和耐力都很好,在教练们悉心培养下,他终有所成;这些年,我们输送了不少苗子到广州体育职业技术学院,为广州、广东和国家尽一份力。”

  像郭洪初这样的教练还有很多,他们抱定对游泳运动和体育事业的“初心”,几十年如一日,坚守岗位、不计得失,推动了广州体育事业不断迈向新台阶。

  同样“有段古”的还有越秀游泳场,该场位于羊城八景之一的越秀公园内,泳场四周绿树环抱,自然环境优美,空气清新宜人,是游泳健身的理想场所。

  值得一提的是,越秀游泳场体育明星辈出,1957年,戚烈云在这里创造了男子100米蛙泳世界纪录,成为中国创造游泳项目纪录的第一人;中国第一个“跳水皇后”陈肖霞、广州第一位奥运跳水冠军杨景辉、游泳名将甄迎娟、水球名将陈伟汉等,都是从越秀游泳场走向世界。因此,越秀游泳场也被体育界誉为“冠军的摇篮”。

  2018年改造升级后焕然一新,成为开展全民健身的首选之地,体育惠民服务不断完善,提升市民幸福感、获得感。

  (三)

  以市民为中心

  打造体育殿堂

3.jpg

  毫无疑问,作为广州新城的新中轴线地标建筑,广州天河体育中心在体育、商业等多个领域起到的示范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因1987年全国六运会而生的天体,走过32年风雨历程,正在努力建设“城市客厅、体育殿堂”。

  7月24日,记者来到天河体育中心寻访那条有着22年历史的“全国第一径”,和往常一样,市民在健身器材上锻炼。

  据介绍,1997年,全国第一条“全民健身路径”在广州市天河体育中心建成。经过近年的建设与发展,“全民健身路径”已快速进入我国城市社区和农村乡镇,并逐渐在全国城镇普及开来。

  如今,天体已经和正在建设第二条、第三条健身路径,通过不断换代升级,让市民获得更好的健身体验,享受健康快乐的生活方式,这也是增强获得感的重要体现。

  据悉,天体正在高标准建设全国第一条大型体育场馆外围塑胶跑道,为广大市民群众提供更安全、更舒适、更专业的跑步体验。

  “我每天早晚都会在天体跑步,这里场地开阔,气氛好,”家住天河南二街的林先生告诉记者,“人到中年不跑起来真的不行,工作生活压力大,必须让自己动起来;广州是一座很务实的城市,这么好的场地资源为民所用,而且近年来不断升级,真的很棒,让我们感受到实实在在的‘惠民’。”

  在天体中心练习泰拳的周灿鸿讲了一段小故事,“有一段时间我的身体出了问题,住院、手术,我的情绪很低沉,医生也不建议我做剧烈的运动,但我还是一点点坚持下来,现在身体很棒,活出了新维度,新境界,可以说是运动给了我新生。天河体育中心浓厚氛围都是我坚持下来的重要理由。”

  天河体育中心有百姓乒乓乐园、网球学校、保龄球馆、露天羽毛球场、门球场、气排球场等近20个活动点,年均场馆累计开放时间7万小时,年均接待进场锻炼人数约545万人次,日均进场活动群众超过1万人次。

  (四)

  创新科技惠民

  让市民更幸福

4.jpg

  有了完善的硬件设施,培养了良好的健身习惯,接下来要解决的就是科学健身了,如何让市民在运动中强健身心,避免因为不正确的运动方式、方法造成的劳损和伤害,成为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环节。

  记者在走访广州市体育科学研究所时了解到,该所所创新思维提出科技惠民新理念,践行科学健身惠及市民工作方针,科学普及全民健身科学理念,传授科学健身知识。

  “现代都市生活节奏快,加班熬夜的情况比较多,不少白领人士处于亚健康状态,令人担忧,有鉴于此,我们会定期组织‘体医融合’主题的大讲堂和活动,展开宣传、辅导,帮助他们通过运动方式缓解疲劳,从而摆脱亚健康状态,”广州体科所研究人员介绍说,“我们一直致力于针对慢病人群定期进行集中管理,跟进参与人群运动情况,延长跟踪研究时间,提供运动方案。”

  据介绍,广州体科所每年组织体质检测进机关、进学校、进社区、进军营、进农村,举办“运动促进健康”系列惠民活动6次,受众达6300人。在全市范围内举办“体质健康与科学健身”系列讲座12场,参加人数1200人。2018年免费检测69580人次。

  广州市国民体质监测中心(体科所)免费为市民进行体质测试,测试时间为周一至周五,市民可以通过群体通、电话和现场预约三种方式预约免费体质测试。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以来,体科所与群体通项目组沟通,正在对群体通APP进行改版升级,把各区免费体质测试预约整合在场馆预约里,市民可以预约就近站点进行测试。

  2017年至今,广州体科所体测团队定期前往机关事业单位和各区街镇,免费提供体质测定与健身指导服务,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五)

  广州体育大数据

5.jpg

  全市体育场地 33399个(片)

  场地面积 3785万平方米

  平均每万人拥有体育场地 22.4个

  人均体育场地面积 2.54平方米

  与广州市第六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以2013年12月31日为标准时点)对比,体育场地数量增加68.5%,体育场地面积增加22.88%,平均每万人拥有体育场地增加7.2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增加0.16平方米。全市共有足球场地1494个,篮球场地9248个,游泳池874个。

  2017年广州市体育产业实现增加值425.76亿元,同比增长13.1%,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为1.98%,比上年提升0.05个百分点。

  2017年广州市体育产业法人单位数量为31642个,产业规模为1928.41亿元,从业人员数量为13.14万人,分别比2016年增长20.3%、10.3%和8.7%。

  (六)

  基层声音

  (1)天河体育中心辅导站副站长 冯美莹

6.jpg

  每周一到周五,早上8时到9时30分,都会在天河体育场西门练习太极拳,学员从40多岁到六七十岁都有,刚开始大家的身体没有那么好,后来经过一段时间打太极拳、太极剑,大家的身体都得到调养,气色也好很多。

  我家离这里有点远,每天要坐一个小时的车来天体教学,已经坚持了20年。我39岁开始学拳,今年已经60岁了,以杨氏和陈式太极拳为主,每年都会参加各类别赛,已经获得100多项冠军,很开心天体有这么好的场地给我们健身。

  (2)市民 成丽英

7.jpg

  我的腰椎第一节压缩性骨折,行动困难,已经快走不了了,别人告诉我练习太极拳可以恢复,我在网上看到在天体可以学太极拳,于是就开始打拳了。3年来,我的拳打得挺好,腰伤没有复发,感冒发烧基本没有。

  天河体育中心场地很大,健身氛围很好,大家都在这里做运动,每天有20多场太极拳,有老师教,有些市民已经七八十岁了还在打拳,我看到这里就感觉‘太对了’……现在睡眠、吃饭、心态完全颠覆了,其实,生活不需要想(占有)有多少、有多大,更重要的是你的身体有多棒。

  (3)广州梦骑行队队长 郭道宁

8.jpg

  今天,我们几个骑行爱好者来到广州市体科所,参观、使用这里的体育器材,并接受体质监测,我们从中受益匪浅。我记得2014年我们广州梦骑行队骑行韩国仁川亚运会,回来后就是在体科所作了全面检查,了解自己的身体健康情况,科研人员给我们很多好的建议,让我们获益多多。

  我们是民间自发的骑行组织,大家非常需要有科学的健身指引,体科所填补了这项空白,大家每次来到这里都很开心,感觉自己的健康更有保障了,希望有更多市民朋友来这里学习、体验,做到科学健身。

  (4)国际友人 龙哥

9.jpg

  我在广州居住生活20多年了,我很喜欢这座城市。我经常到广州周边骑行,这里环境很好,路也很棒;我每周都参加骑行活动,每个月都会骑行1500-2000公里,最远一次深圳-五华来回骑行600公里。我是德国人,来自西班牙,现在是半个中国人,在广州做国际贸易,我很喜欢广州这座城市,喜欢这样的生活方式。


  图/廖艺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