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竞技体育到健康中国——百姓眼中的中国体育新期待
从竞技体育到健康中国——百姓眼中的中国体育新期待
新华网北京11月26日体育专电(记者吴俊宽 刘旸 王春燕)北京奥运会结束后,全民健身热潮席卷全国。对普通的中国人来说,体育已不再只是电视上运动员的争金夺银、为国争光,而是社会发展、生活品质提升的必然选择;是创业创新、促进消费的产业蓝海;是共享改革红利的重要渠道。
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从体育事业的旁观者变身参与者,在强健身体的同时用蓬勃的精神风貌和积极的生活态度构筑着健康中国的美丽风景线。
21岁的王婷婷是北京语言大学的大四学生。每周,她都会选两天天气好的时候去操场跑步,目标是5圈,2000米。而在学校里,像她这样坚持“刷圈”的同学并不在少数,即使是在晚上10点,操场上也不乏笑闹声。
像王婷婷这样每次跑上几千米的在如今国内的跑步圈只能算是入门级水平,2014年全国仅参加马拉松及相关跑步赛事的人数就达到90万人次,而这个数字在各类跑步赛事遍地开花的2015年恐怕还得翻上几番。
虽然还没有人对经济发展程度和奔跑人群之间做出明确的定量分析,但应该没人否认日渐富裕的生活、中等收入阶层的增加与健康意识的提升和锻炼热情的上升有很强的关联性。
明星名人的带动效应以及白领阶层的参与,更是给跑步贴上了时尚的标签,吸引着大量的年轻人加入。特别是通过互联网的推广,让跑步从过去的个人运动演变成如今社交圈里的群体运动,也让跑步成为一种社会文化。
当然,并不是所有人都选择“随波逐流”,福建等高线户外运动俱乐部总经理陈高辉就是一个坚持在小众项目中特立独行的人,不仅一“玩”就是十年,并且在创业道路上大胆尝试。
“攀岩、溯溪、登山、越野等至今仍是小众,何况十年前?!”回忆十年从业经历时,陈高辉格外感慨。
陈高辉2001年从福建省登山协会退出后,2003年就注册了公司,经营户外运动用品,2005年注册了社团,设想与公司业务相辅相成,虽然人气越来越旺,但至今仍不能独立盈利。
“俱乐部基本是靠我的户外用品店和其他项目养着,”陈高辉说。“谁让我喜欢呢,喜欢就要坚持,从十年前市场刚刚起步时我就开始做,现在更不能放弃。”
随着国务院去年发布《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后,全国各地陆续发布各自的实施意见。其中福建发布的“闽十条”中把到2025年体育产业规模达到1万亿写进目标,这相当于全国五分之一的体量。这让像陈高辉一样坚守民间体育产业多年的人们看到了希望。
陈高辉和另外几个合伙人一起斥资1000万元在福州市郊旅游景区内打造拓展训练基地,目前有三四十人的团队开发了企业内训,军事文化旅游、水上闯关乐园、特战达人、定向夺宝、亲子户外探险、真人CS、趣味运动会等一系列项目。
“我们看到了市场,要抢占市场,也不会盲目乐观。群众体育产业不是一蹴而就,需要培养和发掘的过程,”陈高辉说。“这些项目和我们传统的攀岩培训、户外骑行等活动有很多整合的可能。政府部门也比以前更加了解这项运动,申请经费扶持的渠道也比以前多,体育、财政、旅游等部门,我们都可以去申请。”
因为健身气功,张彩琴开始有了越来越多的身份:内蒙古师范大学民族传统体育学硕士生导师、中国健身气功协会委员、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科学健身指导志愿者、国家级武术和健身气功裁判员、国家级健身气功社会体育指导员、全国首批健身气功七段……
“最初只是内蒙古师范大学的教职工健身气功学习班,但是慢慢地,知道的人越来越多,对这项运动感兴趣的普通市民反而来得更多了。”张彩琴说,学校也就免费开放了这块场地,让健身气功的爱好者们来这里学习。
推广健身气功十余年,张彩琴发现,对这项运动感兴趣的人群在悄然发生变化,“一开始参与的人群是老年人多,女性多。现在感兴趣和参与练习的中年人、年轻人正在增加,而且也有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喜欢这项运动,”她说。
作为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张彩琴接触的人群主要是地方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她对这些人也有自己的理解,“我希望他们最好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能教学,毕竟学会了得能倒得出来才能影响更多的人,二是对健身气功感兴趣,有一点兴趣还不行,得‘痴迷’才行”。
据统计,目前像张彩琴这样的登记注册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在全国已达180万人。作为全民健身的重要抓手,他们扎根于基层,奉献于普通大众,在城市社区,在乡村街镇,指导人们科学健身,用实际行动践行着社会体育指导员“奉献、服务、健康、快乐”的宗旨,为共建小康社会,为提升国人的幸福指数贡献自己的力量。
操场上快乐奔跑的王婷婷、商场上执著奋斗的陈高辉、基层中坚守职责的张彩琴,他们只是无数民间体育大军中的普通一员。每一天,千千万万的中国人都在挥洒着汗水,用实际行动为健康中国谱写着属于自己的健身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