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观点声音

足球场地要建设 更要利用和管理

发布日期:2019-08-01来源:人民网作者:汪大昭字体:[  ]背景颜色:

  近日,国家发改委牵头印发《全国社会足球场地设施建设专项行动实施方案(试行)》(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引起媒体广泛关注,涉及“中央预算内投资定额补助”的具体规定被一些媒体突出处理。

  传统体制下,体育事业发展的三大难题──资金、场地、人才,被人戏称为三座大山。

  就拿场地来说,普遍的看法是建设欠账太多,总量太低,人均足球场地只有0.03平方米。于是,2015年春《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公布后,当年秋季国家发改委便启动制定场地建设的5年规划,提出新建足球场地6万块、改建1万块的目标。

  如今,足球场地建设的进展颇有成效,主要体现在数量上。过去几十年才有1万多块,最近几年成倍增长,包括资金和用地的投入都是空前的。在成就还不大的年代,对困难的反应是压力,觉得很难很难,现在有了成就,也有了解决问题的实力和底气,更要想想欠缺什么。

  中国足球场地有了一定规模,还要继续建设,满足不断增长的开展足球运动需求。除《实施方案》中指出的11人制标准场地和5人制、7人制非标准场地外,还可以争取多元投入,因地制宜建设适合各种实际需要和不同档次的场地。譬如,在许多反映青少年和儿童足球的视频中,孩子们脚下都是一片绿草如茵,包括人工草坪,让老一辈足球从业者和爱好者羡叹不已。但是,近邻的日本足球最近十几年突飞猛进,成为亚洲足球样板。日本在塑胶场地和人工草坪的研制方面掌握先进的专业技术,可供孩子们踢球的场地却不都是那么好,甚至保留了一些土场地。他们认为,场地如果太好,对孩子们的成长没有好处,这跟冬天要孩子们脱掉衣服到冰天雪地中锻炼是一个道理。

  建设场地是用来踢球的,不是拿来炒的。不忘场地建设的初心,做好场地的利用和管理是必须牢记的使命。北方某地成批量地建起笼式足球场地,冬天成了冰凉的铁杠杠,免费开放也无人问津,据说有关部门还要再建若干块,不能不让人质疑其初心。

  更多地方的社会足球场地有偿使用,一拨拨年轻白领在里面踢得开心,孩子们在外面隔着铁丝网眼巴巴地看着。为什么不能换一换,孩子们踢球,大人在外面看,多一些固定时段免费或低价让孩子们进去分享场地建设成果?

  笔者曾走过几处足球公园,数十块场地连成一片,望不到头,但远在郊区,周边鲜有居民住宅,如何解决去踢球的交通问题,不得其详。为什么不能将球场建设规划在居民小区之内,下楼就有地方可以踢个痛快?

  再有,《实施方案》中主要说的是社会足球场地,而更多的场地在学校里。眼下正值暑假,是学生们踢球的好时候。但大部分学校的校门横着铁栅栏,大锁把门,眼见里面的球场空在蓝天阳光下,孩子们却进不得,枉费了暑假好时光。

  这些问题并非发改委一家所能统筹解决,有待社会更多部门反省自己的初心,参与其中。为已有成就和一纸“方案”鼓掌,更要为接下来完成配套拿出行动,建立相应的机制,包括场地利用、维护、管理和监督。如此,足球运动增强体质、磨练意志、团队合作、不惧挫折等作用和价值才能得以体现。

  足球强国荷兰每万人有足球场地两块,英国伦敦有4块。中国有13亿多人口,基本不可能成为世界上人均拥有足球场地最多的国家,近期的目标是每万人拥有足球场地半块到2/3块。但是,我们应当探索尝试成为利用和管理足球场地最好的国家。

  国家发改委印发的《实施方案》已经迈出了第一步。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