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观点声音

未来体教融合核心内容的实现有何对策 竞训体系如何扎根校园

发布日期:2020-11-17来源:广州日报作者:白志标 周婉琪 杨敏 张喆 黄维字体:[  ]背景颜色:

  在不久前体育和教育部门出台的《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中,体育竞训系统扎根校园是未来体教融合的核心内容。按照文件的设想,未来我国竞技体育的高水平人才将来自学校,对照我国目前校园体育的发展现状,上述目标实现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打破人才通道的障碍对竞训体系扎根校园至关重要。(新华社,图文无关)

  困难 专业训练难以延续

  对策 彻底打通人才通道

  在体育、教育领域的众多专家看来,体教融合更多是谈及体育和教育在价值、功能和目的上的融合,即共同作用于青少年的成长和发展,并不太多地涉及体教融合后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其实,并非专家们不愿意论及体育专业人才如何从普通校园中产生,而是就目前我国的教育现状来看,体育课的地位仍难以和文化课持平,因此才有这些年来有关部门不断出台促进体育与教育相融合的官方文件。广州体育学院李仲明教授指出,“体教结合到融合”说了很长时间,但效果不理想,(青少年)如果只重视语数英等文化课,造成体质不断下降,大学军训时学生晕倒的情况时有出现。

  众所周知,当前我国优质教育资源越来越多地往城市集中,即便是城市中也存在明显不均衡。而从体育教师配备、体育设施配套来看,这种不均衡比教育资源的不均衡还要严重,体育课和体育老师不足都是常态,遑论竞训体系。

  即便是体育教师和体育设施相对完善的学校,也难说能承担其培养专业运动员的任务,毕竟目前国内普通学校体育教师和体育设施水平与体育系统的竞体校、专业队还无法同日而语。因此,让竞训扎根普通校园的路子还很长,正如有专家所言,体教融合的第一步是先解决“开齐开足体育课,配齐体育老师”。

  体教融合尤其是未来中国体育竞训要扎根校园,这关系到我国竞技体育将来的成绩。竞训体系要扎根校园,就要考虑培养高水平竞赛人才,而不仅仅是增强青少年体质。

  除了校园高水平体育教师不足、专业体育训练设施不完善外,竞训扎根校园最大的困难是无法保证小学-中学-大学的“一体化”,即某项运动的专业训练不能保证得到延续,因为我国中小学按区域、按片升学,此外还有学位数量限制等,无法保证从事专业训练的学生未来就读的学校也有其从事项目的训练团队。

  显然,要实现竞训扎根校园,需要从小学到中学乃至大学体育人才通道的打通,首先有众多小学、中学乃至大学,能为从事专业训练的学生运动员提供上学机会;其次,普通学校要有高水平专业教练和有很好的训练条件。也就是把竞体校真正办进普通学校,等于有条件的普通学校至少有一个项目的专业高水平运动队。

  要打破人才通道的障碍,需要全民都对体育有一个全新的认识,而不仅仅依靠考试这个手段让大家重视体育,正如一位专家所言,当全社会的体育意识不再因为考试而提升,那时便是真正实现体教融合。

  方式 竞训开展千差万别

  对策 应提倡“百花齐放”

  体教融合是个大的系统工程,并非一蹴而就,竞训体系扎根校园更是如此。体育尤其是运动项目在各学校的开展千差万别,不同城市、不同学校都有不同的体育运动项目,不同的项目组织有着不同的竞训开展方式,因此在竞训扎根校园方面更应该提倡“百花齐放”。

  对于全国房地产市场的发展,中央给出的政策是“一城一策”,未来体教融合以及竞训扎根校园,不仅一省一策,一城一策,甚至是一校一策,一项目一策。如云南已实行中考体育100分的做法,四川绵阳则将教育与体育部门合二为一。作为改革开放前沿的广东,打造“学”“训”双一流体校,在立足于奥运、亚运、全运战略培养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的同时,引入优质教育资源,树立低进高出、高进优出的体校培养模式,遵循“健康第一”的发展理念,逐步形成学校、社区、家庭三位一体,体教共享共建的青少年体育发展模式。

  运动项目扎根校园存在差异性,有些做法值得参考。如中国羽协近两年在青少年羽毛球运动发展上推陈出新,不少举措正是为了深化体教融合,其中包括今后所有羽毛球青少年运动员在16岁之前即中小学前都只是在中国羽协进行注册备案,而到了16岁之后,真正愿意走专业化道路的运动员才在国家体育总局注册。

  曾经担任省级专业运动队羽毛球教练、目前任职广东省某高校羽毛球老师,又是两个孩子家长的朱健文认为,中国羽协的这项改革给家长和孩子多出5年时间思考发展方向,届时做的决定也更符合青少年的专长特点及个人意向。从11岁到16岁,青少年运动员在发展羽毛球特长时,也有更多时间专注文化课学习,而不是像以往那样11岁之后因为进入专业队而忽略了文化知识的积累。在朱健文看来,在16岁之前,青少年羽毛球的发展,靠个人,靠家长,靠学校,靠俱乐部,这其中必然有更多专业教练进入学校,羽毛球教练团队的壮实也有利于从基层中发掘可造之才。

  而成都温江在校园足球培养人才方面也走出了自己的路子,该地小学阶段的足球特长生采取分散到各个普通班级的模式;初中阶段采取单独编班的模式,选拔富有班级管理经验的专业教练和了解体育、热爱足球运动的文化课教师担任班主任;高中阶段由于特长分流,学校采取两种编班模式,对于特长水平较高又愿意走职业化球员之路的特长生则送往温江足球基地培养,进一步强化足球特长;文化课方面,由成都棠湖外国语学校选派执教经验丰富的优秀老师前往温江足球训练基地授课,其余特长生则留在成都棠湖外国语学校分散到各个班级就读,走文化加特长并行发展的道路,向高校输送高水平运动员。

  其中,小学和高中分流到其他班级的特长生,文化课程与其他学生完全同步,特长课利用体育课及体育活动课开展;初中阶段90%时间学习文化、10%时间培训特长;高中阶段在温江基地的特长生50%时间学习文化、50%时间培训特长,在学校的特长生90%的时间学习文化、10%的时间培训特长。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