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东省中山市沙溪镇凤凰山公园的宽阔草坪上,有两头特别的“冠军牛”:一头是首届“村BA”全国总冠军奖品,它来自千里之外的贵州台江,沙溪人称它为“龙龙”;另一头则是在网友建议下,给“龙龙”找的伴侣,名为“岭岭”。
如今,“冠军牛”是沙溪镇形象“宣传大使”,很多游客慕名前来打卡。凭借深厚篮球底蕴,沙溪篮球队今年成功卫冕第二届“村BA”全国总冠军。沙溪篮球为何能够脱颖而出?让我们走进这里,一探究竟。
篮球传统追溯百年
每周二、五的晚上,一群年长的篮球爱好者都会相聚一起打打球,队伍中有服装厂退休工人,有退休老师,还有以耕种为生的村民,大家一起有说有笑,好不快乐。他们年轻时便对篮球情有独钟,这份热爱一直延续至今。
今年72岁的当地村民林汝成回忆起沙溪的篮球往事:“中山打篮球很有传统,我们从小就跟着大人打篮球。那时我们自己动手,挑水泥铺球场、焊铁圈建篮框,坐着敞篷货车去其他镇参加比赛,甚至看球赛都是站在自行车上。”
毗邻港澳的中山,早在上世纪30年代就引入了篮球运动,沙溪也是率先成立本土篮球队的地区之一。根据《中山市体育志》记载,20世纪40年代,中山的沙溪、石岐、张家边、南朗等地区已经有七八十支自发组成的篮球队。
“沙溪不但男子篮球厉害,女子篮球也很厉害。中山市男、女篮球队中,沙溪输送的球员最多。1971年我入选广东队,当时省队就有2名来自沙溪的球员,人数算最多的。”林汝成自豪地说。
“曾经有一支北方的省队在沙溪冬训。训练期间,他们和我们打了一场友谊赛,差点输给我们。对方的领队很惊讶,惊叹沙溪镇篮球水平这么高。其实他们并不知道,那只是沙溪的一个村队水平。”镇教育和体育事务中心体育专干李建华自豪地介绍。
经济繁荣促进体育事业发展。作为“中国休闲服装名镇”,沙溪位列“全国镇域经济500强”,加之中山市委市政府关心重视沙溪篮球发展,通过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为沙溪篮球提供了发展条件和动力。
篮球人才压茬接力
沙溪篮球的深厚历史底蕴,来自一代代篮球人的接续传承。
作为沙溪篮球队主教练,冯汉远带领球队夺得全国“村BA”第一、第二届总冠军。现年40岁的他,是地地道道的沙溪人。自12岁起,冯汉远便在下泽村跟随林汝成打篮球,15岁时便与成年球员同场竞技。他一共参加了10届中山市篮球联赛,其中9次夺冠,成了当地的篮球明星。
37岁那年,他意识到应该为年轻球员创造更多成长机会,以保持沙溪篮球的持续发展。一个偶然机会,他从恩师李树华手中接过教鞭,开始了从球员到教练的转变。
为什么能拿到“村BA”冠军?冯汉远说:“我们沙溪球员的身高普遍不占优势,技术水平也不是最顶尖。之所以能赢得比赛,是因为团结拼搏的精神。我们有4套全场紧逼防守战术,不断切换,让对手难以适应,利用对手失误再进行快速反击。没有精神支撑,这些战术是无法执行的。”
2023年“村BA”全国总决赛,沙溪队与实力强劲的广东东莞大朗队对阵。出生于1999年的李衍均在比赛的最后时刻因五次犯规被罚下场,“我当时心情非常复杂,很自责。最后几秒我都不敢看了,幸而我们守住了胜利。”尽管赛后他被评为全场“最佳球员”,但是回想起那次比赛,李衍均仍难以释怀,沙溪球员的荣誉感可见一斑。
从林汝成到李树华,再从冯汉远到李衍均,沙溪篮球薪火相传。前辈们不仅在球场上留下汗水和足迹,更在沙溪这片热土埋下篮球精神的种子。
篮球文化不断积淀
在沙溪镇党委书记黄景辉看来,荣获“村BA”冠军既有运气成分,也有必然因素。“篮球运动在沙溪是以村民为主体的公共服务,是从文化视角出发开展的活动。文化底蕴与运动水平相互促进,相辅相成。”
在沙溪,有123块标准篮球场,村村都能打篮球;有举办了23届,被评为全国首批群众“三大球”精品赛事案例的“沙溪镇甲乙级男子篮球联赛”,村村有球队,周周有比赛;有覆盖全年龄段的青少年篮球赛,主打兴趣培养、身心健康;有全国首家镇属的“隆腾篮球”俱乐部,储备人才、创新探索……
休闲服装看沙溪。各项赛事举办期间,沙溪会举办特色“服装秀”,让本土“篮球明星”跨界走上秀台,高大健硕的体格,风范不亚于专业模特。“不仅是篮球冠军,更是衣服架子,超帅!”球迷们纷纷点赞。
把时装秀搬到篮球场,不仅将当地优势服装产业与篮球文化活动紧密结合起来,而且借助沙溪篮球日益增长的吸引力,持续扩大沙溪经济发展的“朋友圈”。
距离沙溪镇不远,有一所中山市特殊教育学校,隆腾篮球俱乐部定期去学校开展公益活动。“今天好棒,打篮球让我快乐、勇敢,我以后要继续努力,继续拼搏!”一名学生说道。这些活动不仅给孩子们的生活增添了色彩,也显示出沙溪篮球文化的包容精神和人文关怀。
随着沙溪镇的篮球文化活动日益繁盛,众多篮球爱好者通过“村BA”这样的赛事走向更大舞台,“沙溪篮球”的名片也将越擦越亮。
原标题:《“村BA”冠军如何炼成?——走进广东省中山市沙溪镇篮球文化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