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竞技体育

王绮红的故事——扼住命运之喉 绽放人生光彩

发布日期:2019-06-04来源:广东大体操运动员就业指导作者:字体:[  ]背景颜色:

  在中国艺术体操史上,王绮红是一个不应该被遗忘的名字。

  过去,她曾经是中国最优秀的艺术体操运动员之一;现在,她是中国最优秀的艺术体操教练之一。

  王绮红从事的是艺术体操项目。这个比赛项目包括场地内进行的绳操、圈操、球操、棒操和带操的表演,将美妙动听的音乐,优美的身体动作和灵巧多变的器械动作完美的结合起来。

  由于结合舞蹈和体操的表演,艺术体操使观众从中欣赏到表演者优雅的姿态和内在的美。表演者通过展现的动作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在十几平方米的场地内以独到的艺术修养征服观众。

少年时期的王绮红

  王绮红出生于1976年,在8岁的时候开始练习艺术体操,1987年被广东省体委吸收为艺术体操专业运动员,4年后进入深圳市体工队,并进入国家集训队。凭借自己的天赋和常人难以想象的训练,王绮红进入国家队未满一年就获得了全国艺术体操锦标赛个人金牌。

  1993年的夏天不幸的事情发生了,她在参加完当年5月份的七运会预选赛后,检查出右腿患上骨癌。在当年7月7日王绮红作了截肢手术,右腿被义肢所取代。

少年时期的王绮红

  面对突如其来的打击,王绮红选择了默默承受、积极面对。但是,在接下来的日子里,还是有两件事因为感到异常痛苦而让王绮红至今记忆深刻:“一件是肉体上的,一件则是精神上的。肉体上的痛苦来自于化疗,那段时光才真正难熬,总共进行了24次,每次的时间是半个月,也就是说,那两年的时间我有一半是在医院度过的。治疗的过程更是痛苦,每天竟然有十七、八个小时是手上扎着点滴度过的,这种感觉真的难以用语言来形容,以至于每天最大的‘享受’就是能够到病房外透透气。另一个痛苦则更多的是精神上的,以当时广东艺术体操的生存环境,整个队伍的命运在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我一个人的表现的,我真不希望因为自己命运的改变也同时改变了队友们的命运。

  但是,我所担心这一幕最终还是发生了,我在1993年7月7日进行的手术,结果在我手术后不久,队伍便不复存在了,这不仅增加了我的压力,而且也增加了我的痛苦。”

  我的生命中没有‘如果’,我更愿意相信的是即使在人生最黑暗的日子里,只要你不停地向前,便一定会有走出黑暗的那一天。

    —王绮红接受采访时语录—

  经过两年的治疗,王绮红在1995年面临着人生和事业上的一次重要选择。由于她在艺术体操领域所作出的贡献,深圳大学向绮红发出了录取通知书。经过十年的体工队的生活,虽告别艺术体操比赛,但重新站立起来的绮红希望自己能够在大学学习到日后谋生的一技之长。她的志愿填报的是计算机专业,爸爸专门为她买了一台计算机。那时还处于286、386的时代,但计算机的广阔前景已经被人们所认识。绮红在家也潜心准备,希望通过大学的学习,展开自己新的生活。

  不过,绮红的恩师陈剑芬不希望她放弃艺术体操生涯。差不多10年来手把手带领王绮红进入艺术体操队,两年来看着绮红与癌症抗争,陈剑芬比绮红的父母更了解她,也更了解自己的这个徒弟更适合做什么样的工作。

  当时,深圳艺术体操队的教练一职出现了空缺。在国内,艺术体操运动员退役后的出路有很多选择,可以做健身教练、广告明星、影视主持,由于教练员生活枯燥、单调、压力大,许多退役队员放弃从事教练职业。因此部分地方队伍只好选择没有练过艺术体操的教练员指导,结果导致部分具有天赋的小队员贻误了最好的训练时机。陈剑芬不希望深圳的艺术体操队受到影响。

  于是,她向绮红发出了召唤,希望绮红能够带领小队员们在艺术体操领域有所作为。

  灯火阑珊伊人处 高树有鵲衔巢

  那个时候,王绮红在国家队的队友基本上还都活跃在赛场上。看着那些熟悉的身影,王绮红也暗暗地给自己定下了这样的目标:作为运动员,我不能和她们同场竞技了,但作为教练,我比她们早起步两三年,我应该比别人做得更好。

  为了克服自己身体的不便,刚刚当上教练的王绮红还没领到工资,就自己出钱买来了便携式摄像机,把每一名队员的动作都记录下来,然后对着镜头一个个讲解。但是,竞技体育的特定性决定了,仅有讲解是不够的,要让队员掌握动作的要领,相应的示范还是必不可少的。对于其他教练来说,这也是很天经地义的事情,

  但是,对于装着假肢的王绮红来说,需要付出的辛苦就远非常人所能够想象了。因为用左腿和双手一遍遍地给队员做示范,身体的负重几乎全部集中到了装着假肢的右腿之上,假肢与皮肤摩擦而带来的疼痛让王绮红不得不一次次咬紧了牙关。实在受不了了,她便跪在地上或者坐在地上示范、讲解,一次次,一遍遍,直到她认为队员已经达到自己要求标准为止。每至夏日,训练馆内的温度更是高达40余度,一天的训练下来需要付出多少汗水与辛劳,更是难以用语言来形容。

  但是,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之下,王绮红顽强地坚持了下来。王绮红的这种投入不仅感染了自己的队员,也感染了身边的朋友。

  当时已经在香港执教的何晓敏也正是将这一切看在眼待,才于1998年毅然决定放弃香港的高薪,回到深圳陪伴自己的这位昔日队友共同“搏命”。深圳体操队也就此形成了王、何两位轴心。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王绮红的心血没有白付,从1999年开始,深圳艺术体操队便接连创下佳绩----

  1999年,在全国锦标赛上夺得3项季军;

  2000年,在全国锦标赛和冠军赛上连续夺得集体全能等项目的金牌;

  2001年,在全国锦标赛上蝉联集体全能冠军并夺取和三绳两球项目的冠军,多名队员获得了代表中国队参加世界大运会的资格,并一举摘取了大运会创五人棒及集体三绳两球两项冠军,这也是中国艺术体操在世界级大赛中的最佳成绩;

  2001年的九运会上,以近乎完美的表演获得了集体全能这块分量最重的金牌;2004年的雅典奥运会上,王绮红带出来的队员陆颖娜、胡美获得了艺术体操集体全能第六名的成绩,取得了中国艺术体操在奥运会上的最好成绩。

大合影

  当生命从美好的巅峰跌入谷底,王绮红能勇敢的面对现实,用她瘦弱的身躯,用她钢铁般的意志,用自己的聪明和智慧,用心血和汗水走出了一条自强不息、顽强拚搏、积极进取的成功之路。为国家、为社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她的事迹将激励所有体育健儿挑战自我、勇攀高峰;也将激励社会各条战线的同志们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展现自我风采,创造卓越成绩!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