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7日,全国体育局长会议在北京召开,会上举行全国第一批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市(区、县)授牌仪式。广东一市两区获得该项殊荣。其中,深圳市成为12个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市(区)之一,而在19个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县(市、区)中,佛山市南海区和江门市江海区榜上有名。这是广东体育的优异“成绩单”,彰显广东全民健身事业取得的新发展和新成果。
宏观引领 广东构建升级更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
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广东体育近年来始终在改革创新、转型升级、先行先试,增强基层体育力量,提高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供给的质量和效益,构建和升级新时代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为推动体育强国和体育强省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广东省体育局狠抓顶层设计,基本建成宏观定位、中观指导、微观实践的全民健身政策法规保障体系,引领广东全民健身事业发展新格局。为未来体育场地设施预留发展用地,推动解决群众“健身去哪儿”难题取得重要进展,满足群众健身需求。广东每年都会举办各类各项体育活动与比赛,打造各地品牌活动与比赛,发挥“体育+”作用,产生社会综合效应,不断创新“线上+线下”体育赛事活动形式,进一步提高科学健身指导服务水平,加强全民健身数字化、智能化发展,积极探索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亮点突出 一市两区缘何获评首批“模范”
广东全民健身事业蓬勃发展,各地亮点突出,凸显体育为民、惠民、利民,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和向往。本次获评全国第一批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市(区、县)的深圳市、佛山市海南区和江门市江海区,就是广东群众体育发展的缩影。
作为国际大都市,深圳正在打造国际著名体育城市,全民健身是根基,是重中之重。大城市如何解决“健身去哪儿”?深圳不断加大公共体育设施投入力度,探索城市社区运动场地设施试点城市建设,着力打造市民身边的体育设施。目前,深圳建成体育主题公园42个,大型体育场馆58座,建成足球场1216块,各类健身步道1453公里,30411片体育场地设施将体育基因渗透至城市的每一个角落。深圳探索复合用地模式,充分利用城市预留地、社区广场、边角地、插花地、街头绿地、河道两岸、旧厂房、仓库、老旧商业设施等闲置土地资源建设或改造健身场地设施。同时,鼓励市民错峰使用场地等措施,提高了场地周转率和使用率。同时打造品牌赛事提升城市形象,构建“一月一品牌”活动体系,建立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全民健身活动网络,全民健身活动空前活跃,市民健身意识逐步增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比例达42.9%。近年来,深圳积极构建科学健身指导服务长效机制,市民体质健康显著提升,国民体质合格达标率达91.2%。目前,深圳体育社会组织数量已有899家,总体数量大、涵盖项目广、社会化程度高,不乏出现全省乃至全国具有影响力的社团组织,已成为发展全民健身事业的重要力量。更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保障,营造出深圳人人参与体育锻炼的社会氛围,为进一步增强市民体质、提高全民健康水平打下坚实基础。
佛山市南海区以体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协调统一、民族传统体育与现代体育相结合为原则,不断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形成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协同推进、社会动员有力、群众广泛参与的全民健身发展格局。截至2022年底,南海区人口366.72万人,体育场地面积1008.18万平方米,人均体育面积2.75平方米/人,完善的公共体育设施为建成10分钟体育健身圈奠定了坚实的硬件基础。完善的体育设施、健身指导和丰富的全民健身活动,让城市幸福底色更足、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更强,极大提升了南海群众参与健身的热情,为现代化活力新南海建设提供了精神支撑。
江门市江海区近年来推动“体育+”和“+体育”发展,促进文化、体育、旅游大融合,加强全民健身赛事活动和乡村振兴协同发展,推进线上线下互动、全社会参与、多项目覆盖、多层级联动、贯穿节庆期间的全民健身赛事活动体系建设。为解决群众“去哪儿锻炼”难题,江海区于2017年便率先在全市建成“15分钟健身圈”,提前四年完成省创建任务,列全市首位。曾经街头巷尾的空地,如今都摇身一变,成为体育公园、运动公园,连片的篮球场、足球场、网球场配备齐全,吸引全市运动爱好者打卡。
高质时尚 广东为民提供共建共治共享“大体育”
扬帆起航正当时,乘风破浪潮头立!广东一市两区获此殊荣,广东体育在新时代新征程中还将踔厉奋发,勇毅前行。
事实上,广东省公共体育健身设施早在数年前已实现镇、村全覆盖。如今在这基础上,广东加大提供优质公共产品和服务,实现从“量”到“高质”、构建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大跨越。
广东通过各项举措推进全民健身、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的深入落实,展示文化自信,促进粤港澳、国际交流等,“体育+”效应得到进一步彰显,如今广东更是在共建共治共享的“大体育”上稳步前进。
广东省体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广东还将继续深入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提供优质公共产品和服务,让全民健身更普及、更亲民、更深入,使全民健身、共享健康成为全社会的共识,成为人民群众在新时代追求更高生活质量的新时尚。
来源/中国体育报、深圳晚报、珠江时报、江门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