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日,2012年全省群众体育工作会议在佛山市顺德区召开,2012年我省的群众体育工作重点是加快转变体育发展方式,强化公共服务职能,为人民群众提供更高质量、更具实效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
省体育局局长杨迺军出席了会议并对《广东省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1—2015年)》和《广东省群众体育工作方案》做了解读。省体育局副局长曾晓红在会上全面总结去年的工作,对今年的工作进行了部署。省体育局各职能处室负责人和来自全省各地市体育局(文体旅游局)的分管局长和职能部门领导、以及省直有关单位及各行业体协代表共300多人参加了会议。
曾晓红指出,2011年我省群众体育工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建设体育强省和幸福广东为目标,以构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为核心,迅速启动贯彻实施《全民健身计划》各项工作,工作取得了新突破、新进展。政府主导,全民健身公共服务职能得到进一步强化,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开展,全民健身场地科学规划,加大投入,设施建设有新突破,全民健身组织网络逐步完善,全民健身服务水平有新提升,群众体育宣传工作收到良好效益,全民健身先进单位和个人不断涌现。
曾晓红报告中对2012年群众体育工作进行了部署。广东今年群众的体育工作的主题是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设幸福广东为主线,以大力实施《计划》和《方案》,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为目标,以构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为核心,全面推进群众体育工作跃升新台阶,为人民群众提供更高质量、更具实效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
曾晓红要求各级体育部门深入贯彻落实《计划》和《方案》,调整工作职能,真正做到转变体育发展方式,把工作重心转移到发展群众体育事业上来。全面强化全民健身公共服务职能,强化群众体育工作责任考核,强化全民健身四个网络建设,强化工作责任意识,力求在转变群体发展方式上有新成效。同时以加强基层群众体育组织建设为重点,在发挥群体组织作用上取得实质性突破;以加强基层群众体育组织建设为重点,在发挥群体组织作用上取得实质性突破;以实施乡镇农民体育健身工程为重点,提高体育健身设施的供给、服务能力和使用效益;以面向基层服务群众为宗旨,整合资源,注重效益,多形式、多渠道开展基层全民健身活动;以社会体育指导员规范管理和开展全民健身志愿服务活动为重点,不断提升全民健身指导服务水平;以强化健身气功站点管理为依托,在普及和推广上取得新突破;以加强国民体质监测成果转化和建设国民体质监测站点为依托,在深化健身指导服务方面取得新实效。
会上给获得了国家体育总局颁发的“2011年全民健身活动先进单位 ”称号的广州市黄埔区等8个体育部门,东莞市中堂镇政府、中山市妇联、云浮市国资委、珠海香洲区拱北街道办事处等8个有关部门,佛山市精武体育会等4个体育协会,以及广州铁路集团广深股份有限公司、广州海运(集团)有限公司等10家企业、单位颁发了奖牌。
省体育局同时表彰了2010年广东省国民体质监测工作的10个优秀组织奖、63个先进单位和126个先进个人,以及获得广东省第十二届“体育节”活动优秀组织奖、优秀报道奖、先进单位称号共206个单位。
颁奖结束后,广州市体育局、韶关市体育局、顺德区文体旅游局的代表作了开展群众工作的经验交流发言。
“三纳入”是做好群众体育工作的根本保证
广东省体育局局长杨迺军在23日召开的2012年全省群众体育工作会议上解读《广东省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1—2015年)》、《广东省群众体育工作方案》时强调,“三纳入”是做好群众体育工作的根本保证。
杨迺军说,群众体育是体育工作的重要内容,要实现《计划》和《方案》的目标,必须要加快转变体育发展方式,转变体育发展方式的思路,提出转变体育发展方式的举措,全面实施《计划》和《方案》,全面加强群众体育工作。各级体育行政部门都要争取当地党委和政府的大力支持,履行政府体育服务职能。一是各级政府要全面贯彻落实“三纳入”工作。要将体育特别是群众体育纳入各级政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和列入地方财政预算。还要根据国家颁布的有关体育的政策法规,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实施意见和办法,出台配套的政策,提供必要的资金,确保党和国家的体育方针和政策的落实。二是各级政府要重视体育管理机构和体育管理队伍建设。在完善市、县(市、区)体育机构设置和配齐配强体育干部的基础上,要着力健全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配备专兼职体育干部,聘任农村文体协管员。另外,还要着力健全各类人群、各项目体育协会,支持机关、企事业单位建立群众性体育组织,引导学校、社区、体育场馆建立体育俱乐部。三是各级政府要加强群众体育工作领导和指导。在“三纳入”的基础上,要深入研究群众体育工作,制定群众体育工作规划、年度工作计划,提出工作意见,解决工作难题,检查工作落实,确保持续健康地推进群众体育工作。
按照《计划》和《方案》要求,广东群众体育工作的第一阶段(2011-2015年),重点是加强全民健身场地、活动、组织、服务四大网络建设,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推进基本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打造群众体育精品活动,经过五年的努力,全省各类体育场地设施达到9.6万个以上,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2平方米以上,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需求基本得到满足,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不断提高,体育后备人才队伍进一步壮大,获得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证书的人数达到每万人拥有15名以上,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达到45%以上,城乡居民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人数比例超过90%。第二阶段(2016-2020年):进一步完善全民健身四大网络,建立和完善覆盖全省城乡的群众体育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努力实现基本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全省各类体育场地设施达到10万个以上,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5平方米以上,城乡居民健身需求进一步满足, 人民群众的体质健康水平显著提高,获得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证书的人数达到每万人拥有30名以上,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达到50%以上,城乡居民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人数比例超过95%,国民体质水平居全国前列。
到2020年,广东将完善全民健身场地、活动、组织、服务四大网络建设,基本建立覆盖全省城乡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实现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城乡居民体育意识和科学健身素养普遍增强,人民群众参与体育锻炼的需求基本得到满足,体育健身成为更多人基本生活方式,城乡居民的体质、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显著提升,群众体育各项指标位居全国前列,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全面实现群众体育场地现代化、组织网络化、活动体系化、健身科学化、体质优良化。
杨迺军要求各级体育行政部门都要明确总体目标和要求,以《计划》为抓手,全面加强群众体育工作,要以转变职能为要求,提升群众体育工作水平,要以实施《方案》为契机,掀起群众体育新高潮,为建设幸福广东、促进社会和谐做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