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体育新闻 > 人物故事

探秘冠军摇篮|不只拿竞技场上的金牌,更要拿人生的金牌

发布日期:2021-10-29来源:南方+作者:彭博字体:[  ]背景颜色:

  在不久前结束的第十四届全运会上,广东代表团在竞体和群体项目中全面开花,获得75金42银66铜,共183块奖牌的成绩名列前茅。如此优异成绩的背后,凝聚了运动员、教练员、管理人员的汗水,同样也少不了“幕后英雄”的鼎力支持。广东省二沙体育训练中心(以下简称“二沙”)科研团队为广东体育插上科技的翅膀,帮助运动员闪耀奥运、全运赛场。

  我们推出《探访“冠军摇篮”》系列报道,带您走进“神秘”的二沙体育训练中心。第五篇我们聊聊运动员的职业规划。

  冠军摇篮人才辈出

  为备战1956年墨尔本奥运会,二沙体育训练中心于1954年建成投入使用,是新中国第一个体育训练基地。“二沙”占地面积30万平方米,始终以培养优质体育人才、建设高水准培训基地为主要任务。

  经过60多年几代人的艰苦奋斗,“二沙”目前有田径、游泳、举重、体操、篮球排球、乒乓球、跳水、击剑、棋牌等13个运动项目管理中心。

  新中国体育的众多“第一”都出自“二沙”,第一个世界纪录创造者陈镜开,第一个世界冠军容国团……容志行、孙淑伟、胡佳、雷声、傅海峰、全红婵也是从“二沙”走向全国,走向世界。截至目前,二沙培养的运动员共夺得34枚奥运金牌。

  职业规划贯穿运动生涯

  走进二沙体育训练中心,墙上的七个红色大字十分醒目,容国团“人生能有几回搏”的豪言壮语,是人们对“冠军摇篮”的第一印象。

  很多运动员从小就开始专业训练,环境相对封闭,与社会接触较少,文化课学习时间也不及同龄人。

  “我们做过统计,运动员除了正常的训练和学习之外,其他空余时间加起来有几个小时,如何利用这些时间,帮助运动员全面提升,尤其是在文化素养、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二沙体育训练中心人保处处长林克华表示。

  从2016年9月开始,“二沙”建立了运动员职业生涯发展咨询与辅导中心,聘请3位国内外心理学专家、博士,同时配备2名专(兼)职人员,组建工作团队。通过引导、辅导以及有效干预,让运动员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引导运动员进一步增强身份认同,在提升其智力和延长其运动寿命的同时,着力提高训练的主动性;增强运动员的生涯规划意识和能力,引导运动员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和现有资源条件,着力提升职业转换的契合性。

  “绝大多数运动员韧性足、能吃苦、不怕挫折,退役后在其他行业也能成为优秀人才。我们的目的是补强运动员的短板,做好所有运动员在全生涯周期的职业规划。”职业规划专家团队成员、深圳大学体育部刘皓博士表示。

  67年传承不断

  “我们的目标不是培养运动员拿金牌,而是培养金牌运动员。”二沙体育训练中心主任孙小华介绍说,67年来,二沙人齐心协力,沉淀积累,薪火相传,竞技体育成绩不断进化,传承是“二沙”源源不断培养体育人才的最大法宝。

  同时,“二沙”注重“创新”。管理理念创新,充分信任专业人才,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不向下越权管理;相关制度创新,激发运动员、教练员以及科医、行政后勤等各类人员的能动性,科研人员的积极性,满足生产力发展的需求大家不断提升的需求;训练理念创新,优秀教练团队借助科技、科研力量不断提升执教水平和执教效果;科研模式也创新,要借助外聘专家、外聘团队的力量,集不同学科之力,帮助运动员取得更好的成绩,做好长远的职业规划……

  “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之内,学习是不断创新的主要手段,传承是‘二沙’不断发展的立足之本,而刻苦训练是第一要务,也是科学训练的基础,希望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之下,为国家、为广东培养更多金牌运动员。”孙小华说。


  图 / 新华社 广东省体育局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