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体育新闻 > 足球新闻

广州:天台球场助力足球梦

发布日期:2020-07-20来源:广州日报作者:字体:[  ]背景颜色:


广州市第十中学天台球场。石多多 摄

  广州城市中心区,寸土寸金,可供大众使用的体育场屈指可数,高峰时段门庭若市。如何破解体育场地不足的问题,考验着城市管理者和广大市民。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纽约、巴黎、墨尔本闹市区经常见到的天台球场给了人们启发,“上天入地”建体育场,可以缓解市民运动场地不足的问题。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越秀区的广州市第十中学、朝天小学,海珠区的东晓球场等因地制宜,将闲置空间利用起来,建成天台球场,成为城市一景,让更多人受益。

  天台球场为学生圆足球梦

  从地铁6号线海珠广场站B3出口出来,步行300米,转两个弯,就到了起义路素波巷30号,广州市第十中学的大门映入眼帘。

  十中1906年建校,至今已有114年历史。走进校园,一栋古典雅致的建筑“小红楼”非常醒目,与之相对的一栋建筑上面的天台球场同样引人关注。

  作为一所有着百年历史的老校,十中给周边街坊子弟读书带来了诸多便利,但由于学校场地有限,如何让孩子们更好地参加体育运动一直困扰着学校。

  广州市第十中学校长张智辉表示,在越秀老城区,我们学校的场地还是比较紧缺的,但体育也是我们比较强的科目,近几年学校的体育中考平均分都在市区前列。

  在越秀区教育局的支持下,十中对天台进行了改造,其间十中校友丘育华伸出援手,捐资38万元帮助母校完成了天台改造、生物地理园的搬迁和足球场的建造,圆了孩子们一个足球梦。

  张智辉表示,2019年天台足球场正式启用,已经发挥了教学功能,在这里还举行了越秀区校园足球公开课,“天台足球场对我们体育工作有很大的帮助。”

  十中足球队队长刘学表示,自己很早接触足球,初中后开始参加比赛,几年下来学到很多东西,“感谢队友的陪伴和支持,我们体会到了足球的快乐;在没有建成天台足球场之前,每次比赛前我们都要到离学校比较远的地方练球,天台球场建成后我们训练就方便很多。不论什么时候,我们都能拿出拼搏精神,像踢球时一样;足球会陪伴我一生,我们收获的不仅是技术和胜利,还有人生的道理。”

  据介绍,越秀区面积33.8平方公里,有多所中小学,每平方公里初三学生的密度是300多人,是广州各区最高的,是周边其他区的3倍,是郊区的100多倍。怎样解决这种矛盾?“上天入地”修建体育场是一个办法,尽管其中还是存在诸多现实困境。

  天台足球场踢出新高度

  海珠区东晓南地铁站上来,如今是一片新开发的美食城,马路边的一栋陈旧的楼宇下面矗立着一面招牌,上写:“东晓球场,由此楼梯上三楼”。这里的三楼天台有两块人造草五人制足球场,在群楼当中特别显眼。

  球场的主人曾经在中国足球圈叱咤风云,如今的他早已回归平淡,居于楼顶一隅享受“社区足球”的快乐。他,就是广东足坛名帅——陈亦明。陈亦明是土生土长的广州人,退出职业足球圈转眼快20年了,但他始终没有离开足球。

  去年,有朋友找到陈亦明,希望他能帮忙搞一搞社区足球场。广州市区寸土尺金,很难找到合适的地块。陈亦明根据国外的一些经验,建议“往空中发展”,物色一些旧楼宇,利用楼顶的天台空地来改建或修建球场。于是,大家一拍即合。陈亦明和朋友花了30多万元,就在上面铺建了两块人造草的五人制足球场。

  “大城市里的地面土地资源太紧缺,如果去太偏远的地方建球场,不但交通不便,而且又远离社区。我始终认为,要让足球真正普及就必须不能脱离社区,要令一家大小在家门口就能踢上球。从这个角度考虑,只能因地制宜向城市的高空发展。”陈亦明说,“我认为修建楼顶的天台足球场是一条可行的路子,虽然天台球场目前大部分都是7人制或5人制的小场地,但从足球普及的角度来说,这样的特色社区球场就足够了!”

  东晓球场运行以来,陈亦明只要不外出,每晚都在这里招呼各路球友。每到入夜,东晓南球场一带人流车流如织,球客、食客、过客络绎不绝,踢球出汗与消夜烟火并存。他希望把球场打造为社区活动的公共平台。

  陈亦明说:“这两年政府确实在鼓励民营球场方面给了很多政策支持,我们现在才刚起步,接下来还会物色更多合适的楼顶建球场,让更多社区居民可以就近找到踢球的地方。我甚至希望能尽快组织首届全广州‘天台足球大赛’!”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