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的广州亚运会开幕式,18岁的高中毕业生吴怡意外走红。作为礼仪志愿者,她负责引领亚奥理事会主席艾哈迈德·法赫德上台,在三位中外官员致开幕式的时候,吴怡一直保持微笑并且长时间进入直播镜头,于是,她从籍籍无名到一夜成名,并拥有了“亚运微笑姐”的美誉。十年过去了,昔日的高中毕业生,如今是高校团委干部。在回忆满满的亚博馆里,她这张广州亚运名片微笑依然,还添了几分成熟。“广州亚运会是一个很好的契机,让志愿精神在这片土地得到更好的传播和深耕。对于我的人生来说,广州亚运会也是一个转折点。过去的十年,我没有停下志愿工作,下一个十年,我会做好本职工作,当好大学老师,并且在志愿服务领域继续贡献自己的力量。”
十年前没有想到一夜成名
《广州日报》打来第一个采访电话
这次采访是在亚博馆进行。虽然不是第一次参观,但是吴怡看到了馆内的亚运展品,内心还是禁不住一阵激动。“对于参与和经历过亚运会的我们来说,这里的展品承载着满满的回忆,见证着我们当年的汗水和付出。”尤其是看到了开幕式的图片,以及陈列的颁奖礼仪服饰,她感慨道,这里真的值得大家每年都来参观,她还打算组织学生前来。
在亚博馆里,吴怡回忆起十年前的那个让自己毕生难忘的夏天。当时,吴怡和双胞胎妹妹吴悦高中毕业,得知广州亚组委招募礼仪志愿者,身高达到1.75米以上的两姐妹一起报名,也双双入选为亚运会的颁奖礼仪专业志愿者。即使十年过去了,这段经历依然深刻地印在吴怡的脑海里。整整40天,两姐妹参加亚组委统一组织的亚运颁奖礼仪培训。
对于普通人来说再简单不过的微笑,对于吴怡是重点攻坚的难点。展示在亚运颁奖仪式上的笑容,是需要不多不少刚好露出八颗牙齿的。进行微笑练习的时候,吴怡不是空手的,而是举着放有六瓶矿泉水的托盘。最重要的是,她的笑容,不是僵硬的空洞的,而是发自内心的有感情的微笑。现在回想起来,吴怡告诉记者,开幕式当晚站在台上,她虽然在周遭强光的照射下完全看不清台下的一切,但是她当时真的是充满了对亚运会在家门口举办的喜悦,那种油然而生的快乐,甚至盖过了站在台上的紧张心情。
用现在的说法,吴怡应该可以算是“网红”始祖。因为在中外官员致辞的时候长时间进入了直播镜头,更因为一直以微笑展现了亚运会志愿者的精神面貌,她迅速在网络上走红。就在当晚,“微笑姐”迅速成为了吴怡的另一个名字。她回忆道,在开幕式当天下午,自己临时被安排引领亚奥理事会主席艾哈迈德·法赫德上台。本来这个环节是由两名礼仪志愿者负责,考虑到艾哈迈德·法赫德是外宾,所以增加她在台上。吴怡当时根本没有想到自己所站的位置正好在直播镜头之内。十年前还没有微信,她是在开幕式结束之后,在qq上陆续收到了同学和朋友的询问,他们都在问:“电视镜头里的是你吗?”甚至吴怡的家人,当晚守在电视机前看着开幕式直播,也一度认不出来,原来家人都没有见过她化浓妆的样子。
吴怡现在是一名大学老师,笑容依旧亲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廖艺 摄)
在亚运会和亚残运会期间,吴怡接受了不下几十家中外媒体的采访,有电话连线的,也有到媒体中心直播出镜的,与此同时,她参加了二十多场场颁奖仪式的礼仪工作。“接受媒体采访,这不仅是我个人的事情,我还有义务展示广州亚运志愿者的形象。”
过去十年不间断志愿工作
从参与者到纽带和桥梁
亚运会结束之后,吴怡继续学业。期间,她推却了不少企业和电视台的邀约,有请她代言的,也有请她当主持人的。“毕竟学业才是最重要的,我很坚定地选择在高校继续深造,在这一点上我和家人的想法是一致的。”大学毕业之后,吴怡继续攻读硕士学位。2015年至2016年,她担任省学联执行主席,在共青团广东省委员会学校部全职驻会工作。2016年,她毕业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社会管理专业。2016年毕业至今,吴怡留校工作,担任校团委专职干部。
在学生时代,吴怡一直参与不同的志愿工作,她认为,这是自己人生很重要的组成部分,而服务广州亚运会,也让她对志愿精神有个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认识。“志愿工作可以了解社会,帮助他人,对我来说是一个自我认识和不断成长的过程。”参加工作之后,她从志愿工作的参与者转型为志愿工作的纽带和桥梁。她带领学生团队做公益,成为公益项目的主导者。例如,她在过去两年一直推动着公益项目“一路童行”的发展。这个团队成立于2018年,通过创立系统性教育业务体系,成为城乡性教育推广领跑者,致力解决当前城乡性教育资源匮乏、师资短缺、教育理念缺失等问题,为推广城乡性教育开拓新路。
吴怡希望,以自己从事志愿工作的经历,去鼓励和带动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公益活动当中,培养他们成为有社会责任心的栋梁之才,更希望这些学生在走向社会之后,辐射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到志愿工作当中。
广州亚运会是吴怡志愿工作的起点。在这个亚洲体育盛事上的经历,让她对公益事业有着更深广的看法。“作为90后,广州2004年申亚成功,到2010年成功举办亚运,正好是我的初高中时代,在这个城市长大的我一直切身体会到亚运会给广州带来的变化。直到2010年夏天,我真正踏入了开幕式所在地海心沙,深刻感受到亚运会让广州这座城市在方方面面的提升。”
在她看来,广州亚运会对于每个人带来的感受都是不一样的,没有参与其中的人们,可能留下的印象主要集中于这座城市在市容市貌上的巨变,也可能记住了中国代表团金牌榜遥遥领先,而对于服务过广州亚运的志愿者们,吴怡认为,则是志愿精神的延续,直到现在,都对广州有着深远的影响。
“广州亚运的赛会志愿者有6万人,而城市里还有数以几十万的志愿者,大家是亚运会的贡献者和参与者。亚运会后一直到现在,广州在志愿工作方面始终是全国领先的。”她举例,自己所在的学校每年都给不少国际大型会议活动提供志愿服务,团队的战斗力非常强,来自各行各业的志愿者团队,让全国对广州志愿工作高度认可。过去的十年,她因为广州亚运会而加入了志愿者行列,未来十年,她仍然计划继续在志愿服务领域深耕,带着微笑擦亮广州名片。
图 / 广州日报全媒体图片记者廖艺、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