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体育新闻 > 重要新闻

冷冰雪热经济:亚冬会为十五运会带来的多维启示

发布日期:2025-02-13来源:羊城晚报作者:字体:[  ]背景颜色:

  第九届亚洲冬季运动会在哈尔滨火热举行,不仅展现了冰雪运动的竞技之美,更以“冰雪+赛事+文旅”的创新模式,为后冬奥时代的冰雪经济转型提供了鲜活样本。这场体育盛会,以冰雪为媒,结合赛事为新的引流点,也为即将到来的第十五届全运会带来多维启示。

1.jpg

  赛事+文旅

  催生消费新形态

  在哈尔滨冰雪大世界,来自香港的苏氏夫妇的行程颇具代表性。这对资深体育爱好者最喜欢的夏季奥运会项目是乒乓球,尤其喜欢孙颖莎和中国香港队的黄镇廷,冬季项目则是短道速滑。原计划观看短道速滑赛事,他们却因门票早早售罄,转而去体验冰壶项目,也体会到了别样的乐趣。这种“赛事主导型”旅游消费模式,正成为冰雪经济的重要增长极。数据显示,亚冬会期间哈尔滨入境游订单同比激增157%,印证了国际赛事的强大引流效应。

  赛事经济的溢出效应在甘肃省大学生小张母女的行程中更为显著。因为小张是“冰迷”,她专程规划了母女俩的“赛事+深度游”行程。2月7日、9日的短道速滑赛事门票,是她连续7小时刷新购票系统的“成果”。在她看来,从200元到800元不等的阶梯票价,正印证着冰雪运动的持续升温。这趟行程交通、住宿、餐饮、赛事及旅游景点门票、购物等多重消费,人均消费超万元。

2.jpg

  虽然价格不菲,但小张认为“绝对值回票价”。这种从观赛需求延伸出的复合型消费,正是体育旅游经济价值最大化的典型路径。值得关注的是,年轻群体表现出来的“为热爱付费”的意愿,在本届亚冬会并不少见,为冰雪经济注入了可持续的发展动能。

  以赛事为窗口

  展示城市形象

  在哈尔滨中央大街,两人高的亚冬会吉祥物成为新的网红打卡点,亚冬会特许商品旗舰店日均客流量更是突破5000人次。吉祥物滨滨、妮妮被套上多种多样诸如花棉袄、军大衣、少数民族等服饰,冰壶摆件、系列徽章等文创产品的热销,均揭示出赛事IP商业化的巨大潜力。门店负责人介绍,此前一名游客一次性买了12个298元一个的冰壶摆件,在她看来,现在的消费者更看重文创产品的创意和文化内涵,在购买商品的同时,也在收集文化记忆。

3.jpg

  据当地媒体透露,哈尔滨市文旅局在赛事期间,打造了10条精品旅游线路,串联起500余处文旅场景,形成“冰雪赛事+”的产业矩阵。旅游从业者高先生提供的数据显示,“喜迎亚冬会”相关旅游主题套餐订单量增长达388%。亚冬会的举办,无疑让黑龙江这个冰雪大省的冰雪文旅热更上一层楼。

4.jpg

  亚冬会期间,冰雪大世界特别设置了亚冬会主题区,内含亚奥理事会45个成员国的地标冰雕,吸引了大量国际游客。俄罗斯记者阿丽娜在参观完后,对哈尔滨赞不绝口,“这里太震撼了,虽然有点冷,但哈尔滨人的热情让人心里暖暖的。”阿丽娜口中“寒冷中的温暖”,折射出哈尔滨精心打造的城市温度。境外门票预订量翻倍、东南亚客源增长35%的数据背后,也是“冰雪之都”打造和展示城市形象的契机。哈尔滨以亚冬会为窗口,向世界展示了一座城市的多元文化底色。

  南北对话

  亚冬会经验

  解码十五运办赛新思路

  对于即将举办十五运的粤港澳大湾区,哈尔滨经验也提供了多维度的借鉴样本。

  亚冬会提倡节俭办赛,哈尔滨赛区5个比赛场馆都由旧馆改造。速度滑冰赛场黑龙江省冰上运动中心速度滑冰馆,已经承载了三十年的冰雪记忆,其中一个冰壶馆由小学冰球场转型而来,通过加装新型保温材料顶棚、优化动线设计等技术革新,既实现节能降耗目标,又赋予老旧场馆新生机。这种“节俭办赛、永续利用”的理念,与粤港澳大湾区“绿色全运”的办赛方针形成呼应。

  在文化价值挖掘层面,赛事IP的深度开发路径更具借鉴意义。当北国通过花袄版吉祥物、冰雕地标群等文化符号构筑城市记忆点时,大湾区同样可依托岭南醒狮、粤剧脸谱、骑楼光影等文化基因,打造具有辨识度的体育文化标识体系。

5.jpg

  哈尔滨借亚冬会契机形成的10条文旅黄金线路、500处场景联动的产业矩阵,预示着体育盛事正从单一赛事向“体育+科技+文旅”的复合生态演进

  数据显示,赛事期间冰雪装备、智能穿戴设备等关联产业订单量显著增长,印证了大型赛事对产业链的催化作用。当哈尔滨以冰雪经济撬动产业转型时,南方湾区或可依托数字体育、智能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基础,探索“赛事搭台、产业唱戏”的湾区模式,令十五运成为大湾区向世界展示“中国式现代化”城市群发展范本的重要契机。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