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情全运会,活力大湾区。
万众期待的十五运会,已于11月9日正式拉开帷幕。这是粤港澳第一次联合承办大型综合性体育赛事,也是香港、澳门首次承办全国运动会。社会各界期待的不仅是一场体育赛会,更是一场促进区域融合、推动国家发展、增进人民福祉的时代盛典。
围绕十五运会背后的三地融合、制度创新、产业发展、文化交流、志愿者服务等理论和实践命题,相关领域专家学者展开解读。

从十五运会看制度协同治理创新
文 | 李寅(中山大学体育部粤港澳大湾区体育发展与社会治理研究中心副主任、副教授)
十五运会作为在“一国两制”制度框架下举办的首个大型综合性体育赛事,不仅检验竞赛组织成效,更在跨制度、跨法域、跨部门的协同中检验规则衔接与机制创新。赛事举办关联体育、安保、医疗、交通、口岸、志愿服务等,形成高密度互动场域。以赛事举办带动制度衔接和机制创新,将为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制度型开放提供更多实践经验。
奋力书写中华体育精神新篇章
文 | 刘磊明(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袁 冰(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助理研究员)
弘扬中华体育精神既要传承“为国争光、无私奉献、科学求实、遵纪守法、团结协作、顽强拼搏”的传统内核,更要赋予新的时代内涵。
粤港澳大湾区有独具魅力的地方特色,丰富的文化元素如粤语、港片、粤语歌、南派武术等表现形式多元,颇具群众基础,而且关联着人数众多的海外华人社群,为中华体育精神传播带来了巨大流量和超高热度。在家国情怀的联结中,十五运会成为传播中华体育精神的一道亮丽景观。
大湾区竞技体育迎来发展新机遇
文 | 陈立农(广州体育学院教授)
粤港澳竞技体育发展既有深厚的历史积淀,也体现了多元制度背景下体育治理的差异性。目前,粤港澳三地竞技体育各具优势,呈现出多元并存、优势互补但协同不足的特征。粤港澳联合承办十五运会,为深化区域竞技体育协同发展提供了实践经验。今后应以此为契机,在治理机制、资源共享与文化共建等方面持续拓展,推动大湾区体育一体化建设迈向更高水平。
为大湾区建设注入全新活力
文 | 吕立(华南农业大学体育教学研究部主任、教授)
十五运会不仅是一次体育赛事,更成为推动区域协同发展和文旅产业升级的重要契机。与北京冬奥会的“冰雪经济”、杭州亚运会的“数字文旅”相比,大湾区赛事文旅融合的独特优势在于“一国两制”制度框架下的跨区域协同与文化多元融合。未来应深化协同机制、创新融合路径,为世界级湾区建设注入“文旅+体育”动能,也为区域协调发展贡献“湾区智慧”。
志愿服务:温暖的流动风景线
文 | 庾月娥【广东省团校(广东青年政治学院)党委专职副书记、广东省青年志愿者协会副会长】
十五运会已经拉开帷幕,粤港澳三地“小海豚”志愿者喊出“为你,更精彩”的铿锵誓言,成为大湾区最温暖的流动风景线。大型体育赛事不仅是运动健儿竞技的舞台,更是社会文明程度的试金石与展示窗。盛大的体育赛事举办,离不开志愿者的全情投入,他们用责任与担当保障赛事流畅运转,也在志愿经历中收获成长与感悟。万众瞩目的十五运会也是推进志愿服务高质量发展的良机,要在交融合作中探索区域志愿服务协同发展的“大湾区方案”。
体育赛事与文化旅游双向赋能
文 | 赵安然(广州市社会科学院文化产业研究中心秘书长)、陈雅涵(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城市文化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当前,“跟着赛事去旅游”已成为国内外流行的旅游方式,如由国际级赛事催生的巴黎“奥运游”、北京“冬奥游”,以及国内赛事“苏超”“村BA”“村超”等助推的现象级旅游文化,都是体育赛事和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全新演绎。据预测,体育旅游产业到2026年总规模将达3.88万亿元,有望成为拉动区域经济、优化城乡结构、丰富体旅消费的重要引擎。
推进大湾区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
文 | 邢金明(深圳大学体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十四五”期间,粤港澳大湾区依托国家战略赋能、经济实力支撑与制度创新突破,构建起国际一流的体育事业发展基础。自2021年国务院批复同意粤港澳三地合办十五运会以来,三地以“一事三地、一策三地、一规三地”的创新思路,探索形成“以赛促治、以赛兴业、以赛惠民”的发展模式,取得显著成效。这次体育盛会,将为全国跨区域体育协同发展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全运经验”。
十五运会对体育文化的赓续与拓新
文 | 谢子凤(广州国资研究院院长)、梁 枢(暨南大学体育学院副教授)
粤港澳联办全运会像是一扇窗口,透过它,我们得以观察中华体育文化如何在高速流动、深度互动的当代场景中,既守护精神根基,又开拓表达疆域。这当中,有对共同价值的坚守,也有对差异资源的整合;有对技术革命的拥抱,也有对文化气质的重塑。它提醒我们,文化的传承从未静止,它始终在路上——在融合中自觉,在自觉中前行。
*全文请见《南方日报》A14-1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