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20年)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是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现“两个一百年”宏伟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时期,也是建设健康中国、推进体育事业大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武术作为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和体育项目,是全民健身的重要组成部分,正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
为贯彻落实《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体育发展十三五规划》相关要求和部署,充分发挥武术在实施全民健身国家战略,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促进武术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据党中央、国务院以及体育总局的整体部署和武术事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制定本规划。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以及体育总局工作要求,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要求,以服务全民健身国家战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体育健身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人为本、改革引领、创新驱动、提升服务、注重实效的工作原则,以社会武术、竞技武术、国际推广、武术文化、武术教育、武术科研、武术产业等领域为重点,筑牢武技、武礼、武德三大支柱,发展好传统武术、竞技武术、武术产业三大领域,做好武术教育、武术科研、武术推广三大工作。
服务好业余、专业、职业三大武术人群,发挥好传习武术技艺、传承武术文化、传播武术精神、传递健康生活理念四大作用,推动武术事业健康、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健康中国的新目标贡献力量。
(二)基本原则
——创新与传承兼顾原则。重视武术的文化特性,保持武术技术创新与文化传承同步,加强传统武术的挖掘与保护,支持民间武术活动开展;推进武术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提高武术发展水平。
——健身与教育结合原则。服务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引导和激励群众参与武术科学健身;弘扬尚武精神,加强武德教育,倡导武化终身教育,增强民族自信,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国内与国际并重原则。立足国内,面向世界,依托有影响力的国内、国际交流组织和平台,搭建武术交流平台,全面推进国内社会武术普及推广,加强国际间互动交流。
——公益与产业相容原则。坚持武术事业发展公益性方向,加强武术产业的引导,营造竞争有序、公平诚信的市场环境;促进武术产业健康发展,合理引导大众武术消费。
(三)发展目标
——社会武术广泛普及,各级协会组织健全高效,民间武术活动丰富多彩,人民群众武术健身意识普遍增强,武术习练人口稳步增加,武术锻炼人数达到体育锻炼人数的10%。
——竞技武术创新发展,竞赛体系进一步优化,竞赛环境净化和谐、标准化建设基本完成,教练员、裁判员、运动员后备人才队伍管理与保障体系更加完善。
——武术国际推广渠道拓宽,大力推进武术申奥进程,武术广泛进入孔子学院、孔子课堂、中国文化中心,驻外使领馆等组织机构,武术成为我国对外体育、文化交流的重要内容,协助国家汉办,力争在全球50%以上的孔子学院开展武术教学活动。
——武术文化大力弘扬,武化教育、尚武精神、武德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研究探索职业传承模式,形成科学的武术文化传承与保护机制。
——学校武术教育重点推进,加强与教育部合作,鼓励支持武术专业毕业生进入中小学任教,武术师资队伍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国中小学、高校广泛开设武术课程,力争青少年武术习练人口逐年递增10%。
——武术科研取得突破,充分发挥武术研究院作用,整合全国武术科研资源,合作共建各类武术科研机构、打造高端学术活动品牌,加强实践性和应用性创新研究,科研水平大幅提升。
——武术产业初具规模,武术市场充满活力,服务意识浓厚,武术职业化水平大幅提高,重点打造若干个具有国内、国际影响力、竞争力的武术产业品牌。
二、广泛开展社会武术活动, 服务全民健身国家战略
(四)提供丰富多彩的武术活动供给。
因时、因地、因需开展群众身边的武术健身活动,研发适合大众锻炼的武术健身方法,丰富和完善武术全民健身活动体系,加大群众服务宣传,打造以“太极拳健康工程”为代表的系列武术健身品牌;定期组织武术名家、专家、优秀运动员开展武术全民健身志愿服务、展示宣传等活动,提高群众武术健身意识,倡导养成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五)转变办赛观念、激发市场活力、协同合作、打造品牌赛事。
鼓励、支持、规范、引导社会力量举办各类武术赛事活动,打造“市长杯”、“企业家杯”、“太极拳公开赛”等品牌赛事,形成特色突出、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社会武术赛事活动体系,满足社会各领域人群的不同需求。
(六)加强武术之乡建设。
完善武术之乡评价体系,实行动态管理,鼓励争创武术之乡;广泛开展“武术六进”工作,扩大群众身边的习练场所,增加城乡武术晨、晚习练站点,吸引更多群众参与武术健身活动;完善会员制和段位制推广网络,大幅增加武协会员骨干人口。
(七)稳步推进《武术段位制推广十年规划》。
总结分析试点经验,改进、完善、提高,研发散打段位制体系,探索试点段位制与运动员等级制度衔接模式;建立从国家到地方的考评机构网络,规范梳理段位制考试点,纳入单位会员管理体系,体现服务功能,形成规范化、常态化的考评认证制度,扩大武术段位的推广普及率和覆盖面。
三、创新发展竞技武术,优化规范竞赛体系
(八)推进赛事、赛制改革与创新,优化竞赛规则、规程及裁判法。
加强各类国内、国际武术套路、散打、短兵、泰拳、自由搏击等赛事交流,探索竞赛新模式;深化青少年武术竞赛体制改革,逐步建立起符合青少年成材规律的分层次、分等级的青少年竞赛体系和制度;合理利用高科技手段,减少人为因素影响,推进电子计分系统及成绩处理系统标准化,逐步完善竞赛报名标准化体系。
(九)加强裁判员、教练员队伍建设。
建立裁判员执裁记录及评价体系,实施武术教练员的资格认证制度,将裁判员、教练员队伍的培训、考核、认定和管理工作,纳入武术管理机构的工作范围之内,实行动态管理,全面提升业务水平。
(十)重视专业运动员及后备人才培养。
加强国家队建设与管理,加强运动队思想政治和作风建设,重视运动员文化教育,提高文化素养;实施武术青少年后备人才培养工程,制定后备人才培养中长期发展规划,夯实竞技武术发展基础。
(十一)鼓励技术创新,统一规范技术体系。
推进标准化建设,规范国内、国际相统一的技术体系,重视演练水平,促进竞技武术运动水平快速提高,引领示范武术发展方向;研发创编出版各类竞技项目标准化教材、训练大纲、教学光盘等。
(十二)提高训练和管理的科学化水平。
加强训练监控、创新训练理念和方法,完善训练、科研、医疗保障紧密结合的科学训练运行机制;推进各级训练基地建设,逐步建成功能齐全、科技领先、设施先进、指标明晰、科研保障的训练系统。
(十三)强化“两个责任”落实。
践行“三严三实”,扎实推进武术行业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加强赛风赛纪和反兴奋剂工作,树立良好赛风,坚决维护公开、公平、公正、健康、规范、有序的武术发展环境。
四、加强国际合作交流,拓展武术推广渠道
(十四)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以“一路一带”发展战略为契机,加大对国外武术教练员、裁判员和运动员的培训,增加武术师资外派数量,扩大武术器材援助和输出,增派武术交流访问团,定期举办各类武术展示交流活动,逐步加大武术援外力度,重点与国际武术联合会成员国建立长期合作关系。
(十五)充分发挥各驻外机构的作用。
广泛建立对外合作与联系,构建驻外机构推广平台,加强与驻外使领馆、中国文化中心、中资企业等驻外机构合作,发挥华人华侨、留学生作用,加强与国家汉办合作,推进武术进入各国孔子学院,孔子课堂。
(十六)推进竞技武术申奥进程。
加强与国际武术联合会合作、探索武术国际性赛事开发模式,重点打造武术国际交流品牌赛事,使武术成为中外体育交流的重要载体;积极推动武术在世界大、中学生运动会的开展;逐步推进武术进入英联邦运动会、世界运动会、以及世界各区域性综合运动会,努力推进竞技武术进入奥林匹克运动会。
五、大力弘扬武术文化,加强传统武术传承与保护
(十七)弘扬尚武精神、增强民族自信。
加强武德教育,弘扬“尚武崇德、爱国守法、尊师重教、谦和诚信、刚毅自强”的武德精神;培育拼搏向上、自强不息、见义勇为、勇于担当的中华民族优秀品质,增强民族自信。
(十八)倡导武化终身教育、构建全民武术教育体系。
探索创办“讲武学堂”等武术普及服务机构,发挥武术文化的社会功能与价值,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发爱国主义热情、振奋民族精神,提升武术的时代价值。
(十九)加强传统武术的传承与保护。
规范传统拳种的传承与保护,完善珍稀濒危传统拳种和高龄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保护机制,确定代表性的特色拳种重点推广;加强武术研究院院藏文献研究与保护,开发研究成果及文献资料公开服务社会;重视武术典籍、古拳谱、器械、遗址等文化遗存的研究保护工作,加大传统武术申遗力度,促进武术各拳种协调发展。
(二十)研究建立职业传承机制。
探索合作共建国家级、省市级专家工作室,发挥民间代表性武术传承人和武术从业者在武术传承中的作用,促进和规范社会传统武术的发展;加强社会武术技术骨干队伍的建设,探索社会武术指导员、职业拳师、志愿者管理的新模式,加大民间示范人物、领军人物的挖掘和扶持力度,发挥在全民健身中的作用。
六、着力推进学校武术教育,完善武术师资培训机制
(二十一)重点推进武术进校园。
重视青少年及学校武术教育工作,加强与教育部相关部门合作,加快《武术段位制》与《武术健身操》在校园的推广普及,推进武术列入各类学校课程;创编或修订《武术教材》和《教学大纲》,规范课程设置,鼓励开展地域性特色拳种校本课程。
(二十二)完善武术师资培训机制。
实施优秀教师研修计划,鼓励支持武术专业毕业生进入中小学任教,促进青少年武术师资总量稳步增长;通过举办青少年武术教师教学技能大赛等方式,选拔部分优秀教师参与青少年武术教学与训练工作,调动基层武术教师的积极性。
(二十三)重视武术专业学科建设。
发挥高等体育院校在武术教育领域中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等方面的优势,引领学科发展;加强对武术馆校、少年宫、俱乐部等社会力量办学的规范管理与引导,提升办学水平;建立武术馆校师资认证制度,提高师资队伍水平,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组织开展各类武术教育培训活动,探索武术竞赛和文化教育相结合的武术推广模式。
(二十四)拓宽青少年武术教育渠道。
加强与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和国家体育总局,共同制定实施中华武术走进乡村学校少年宫师资培训计划;广泛设立“段位制师资培训基地”、“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少年宫武术师资培训基地”;鼓励建立青少年武术夏令营、冬令营等假期培训机制,以多种形式、多种机制保障青少年接受武术教育的基本权利。
七、充分发挥武术研究院作用,重视武术科技创新
(二十五)推进武术研究院实体化探索。
改革管理体制,创新发展机制,做实武术研究院科研机构;充分发挥国家武术研究院的主导作用,整合利用全国武术院校科研资源,调动地方政府和社会力量的积极性,合作共建武术科研基地、研究中心和武术研究院分院等科研机构。
(二十六)加强与体育总局科研主管部门合作。
加大科研经费投入和政策保障,提高武术研究院院管课题规格,搭建武术学术交流平台,重点打造全国武术论文报告会、全国武术科学大会、高峰论坛等高端学术活动品牌,提高院刊《中华武术研究》学术水平,促进科研成果转化,提升武术科研水平。
(二十七)重视科研人才队伍建设。
实施中青年武术科研人才培养计划,举办全国博士高级研修班、中青年武术教师研修班,加强对武术专业青年教师、博士、硕士等科研后备人才培养;充分发挥专家委员会、科研委员会、青年学者工作委员会的智库作用,逐步建立成一支以专家委员会为核心,以中青年学者为梯队,老、中、青相结合的科研人才队伍。
(二十八)支持、引导、鼓励科研创新,重点围绕当前国家武术发展的主要任务和工作,以解决武术发展中的重大理论问题、战略问题、和关键问题为着力点,加强系统性、前瞻性的决策研究和应用研究。
加强武术锻炼对促进人体身心健康功效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充分发挥武术科技的引导作用,大力开展武术科学健身指导,提高武术健身方法和手段的科技含量,为武术事业全面发展提供科技保障和理论支撑。
八、协调培育武术产业市场、引导武术消费需求
(二十九)加强政策引导,促进武术竞赛市场化、职业化进程。
建立散打职业化赛事平台,探索套路职业化机制,加快武术职业化发展;规范各类武术职业俱乐部,发挥其在职业化中的主体地位和重要作用;积极探索各类竞赛项目的市场化运作模式,如市场招标、企业冠名、媒体宣传的联合运作模式等,建立武术职业化管理体制,保护武术职业化参与主体的合法权益,促进其健康发展。
(三十)打造职业化品牌赛事、培育武术市场主体。
以散打项目为突破口,开发武术项目商业化赛事、培育武术市场主体,激发市场活力,积极开发武术对抗项目商业化赛事,提高职业武术发展水平,加强职业化队伍建设,打造散打超级联赛、套路王中王争霸赛、终极格斗、自由搏击、泰拳职业联赛等商业性赛事活动,培育有竞争力、有中国特色和国际影响力的武术产业品牌,力争打造若干个国内知名的品牌商业赛事。
(三十一)探索武术产业开发模式,鼓励社会力量投入。
加强政策引导,优化武术产业结构,开发标准化武术场地、器材、服装品牌和市场,建立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武术产业体系;设立武术专项发展基金,鼓励各类企事业单位、社会力量和个人捐赠或投资,积极推进武术产业与相关产业的互动发展,提高武术产业发展水平。
(三十二)增加武术产品供给,提升产品质量与服务水平,引导大众武术消费。
研发以健康为主体的太极拳类的武术产品,重点发展武术健身休闲、竞赛表演、技术培训等服务业,加大武术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提升武术产品与服务的质量;充分利用“互联网+”、“+互联网”技术和智能科技开拓武术健身产品制造领域和消费市场,鼓励发展武术健身信息聚合、在线培训等武术健身新业态,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元化、多样性的武术消费需求,合理引导不同收入群体的武术消费。
九、强化协会组织建设,着力做好媒体宣传推广
(三十三)加强组织领导与协调,完善各级武术协会组织机构,实施单位会员年度注册制度,强化各级武术协会职能,探索推进协会体制改革。加大对基层武术组织的支持力度,重点加强市/区、县级武术协会的建设,形成高效的单位会员工作组织网络,个人会员突破100万人,推动武术协会工作规范化发展。
(三十四)重视武术管理队伍建设,实施管理人员定期培训制度,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和业务能力,提升各级武术协会专业化水平和服务水平。完善奖惩机制、吸引人才、增强活力,建设适应现代武术发展需要的专业化管理队伍,加大基层管理和工作人员的榜样人物培育力度;建立健全数据库管理系统,科学使用电子现代化办公手段,提高工作效率。
(三十五)着力做好媒体宣传,有效扩大武术社会影响力。
增强宣传意识,加速推进武术信息化、网络化建设,提高中国武术协会官方网站的导向性、权威性;整合各省市武术网站、网络资源,构建大武术网,鼓励创建武术外文网站;加大外文版武术图书的出版力度,研发优秀武术演艺产品进行国际巡演。
(三十六)加强媒体宣传队伍建设,培养武术宣传专业人才。
加强武术宣传人员的武术专业知识、媒体专业知识的培训,培养武术解说、音乐、舞美、创编等方面的人才,积极推动武术影像摄制与数据库建设工作,加强对自媒体、新媒体以及社会武术网络的引导和管理。